党史学习教育

【沿着项目学党史】和平省道项目与九连“小延安”革命精神

  • 2021/05/20 17:26:09
  • 来源:
  • 作者:
  • 5731次阅读

和平省道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,是和平县“十大项目”之首。建成后,将接通县城重要交通枢纽,有效拉大县城骨架,助推和平加快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。

九连“小延安”革命精神

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、东江上游、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,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,早在1926年就有共产党组织、农民协会、抗日自卫队。而和平县古寨镇嶂下自然村地处粤赣边境的九连山腹地,革命时期,成为革命热血青年向往盛地,如今,是河源市乃至珠三角红色体验旅游的“打卡地”之一。

九连“小延安”位于九连山下的古寨镇嶂下村,古寨镇嶂下村是当年东江纵队第二支队司令部所在地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这几栋老屋为我方战士提供了栖身之所。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九连工委和东分工委、和东行政委员会、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指挥部所在地。1948年,和东新一区政府成立后,在嶂下、梅华两村开展分田分地试点,制订和公布了《和东区分田暂行条例》,指导推动全区土改工作。这年春天,分得田地的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,为保卫胜利果实,还掀起了参军热潮。1947年恢复武装斗争之时,和东区武装队伍仅有70多人。至1948年4月土改后,武装队伍迅速壮大,发展到1500多人,民兵有800多人。

九连“小延安”可以说是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它地处九连山腹地,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。驻地的解放军指战员依托嶂下,驰骋和东、和北、川北乃至川中、河西等地,开辟了大片根据地,建立培训站、战地医院、报社、弹药库等机构。根据地相对稳定的局势,吸引了兴梅、潮汕、赣南乃至广州等地大批热血青年前来投奔,一时间“小延安”声名不胫而走,远近传扬。

革命烈士精神

林若(1924年-2012年),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、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。1945年5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;同年7月,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,在校学习期间,团结、引导进步青年跟着共产党走,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。1947年1月,由于身份暴露,前往东江游击区工作,在该地历任东江第二支队教导员、粤赣湘边纵队支队政治指导员、团政治处主任。林若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,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,始终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,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甘于奉献、艰苦奋斗、廉洁奉公的本色。

方华(1912年-1999年),原名罗响,和平县热水乡人,出身农民家庭。1930年和其他进步青年组织“读书会”,阅读进步书刊。后以进步师生为核心,发动农民组织农会,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。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随后创建和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,任和平县热水乡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、和平县农会主席、中共广东和平县委书记等职。方华是和平县早期革命思想的传播者、农民运动的组织者、九连精神的缔造者,工作成绩卓著,1939年9月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。到延安后,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。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。

漫步在嶂下村,平整的道路和清澈的溪流一直延伸至写着“九连小延安”的标志墙上,林若居所、《大众报》旧址、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指挥部旧址。经过不断修缮,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均得到完善,现成为重要的“红色”教育基地。

学习践行

和平省道项目党支部现有党员5名,项目深挖当地资源,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。在学习过程中,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“领学”“促学”作用,党员干部“先学一部、学深一步”;创新“码”上学的学习方式,“码”上的党史学习内容全由党支部党员自行制作;挖掘本地红色资源,在“行走的课堂”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巨变。提升党史学习质效,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保持入党初心、传承红色基因、承担发展使命,切实增强党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。